近期,在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的指导下,中汽数据启动了“零”甲醛汽车研究,旨在提升车内甲醛散发管控水平,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用车需求。目前市面上一些销量较高的甲醛检测仪并不适用于车内甲醛检测,盲目使用会为消费者带来困扰。因此,中汽数据推出“甲醛检测仪避坑指南”,从测定原理和真机实测两个层面为消费者提供参考。
根据相关标准及市场调研,目前至少有9种测定方法可以检测空气中的甲醛浓度,如表1所示。
面向消费者群体的甲醛检测仪价位基本在1万元以下,其中销量最高的电化学传感器法从原理层面分析并不适用于车内甲醛浓度测定。
电化学传感器法的原理是,空气中的甲醛气体分子扩散通过透气膜进入到传感器,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形成电子转移,电子转移形成与甲醛浓度成正比的电流,该电信号经放大和单位转化后输出为甲醛浓度。那么电化学甲醛传感器为什么不适用于车内甲醛检测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测定结果易受干扰。GB/T 18204.2-2014《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的“7.5.6 干扰与排除”章节中已表明“H2S、SO2、乙醇、氨和甲醇气体对电化学传感器法有干扰”。然而,2-乙基己醇、2-丁氧基-乙醇等醇类化合物常存在于车内空气样本中,汽车内饰的橡胶件易散发出H2S,H2S和SO2是常见的汽车尾气成分。因此电化学甲醛传感器测出的数值并不代表车内甲醛自身的浓度,而是很多种化合物共同形成的结果。
第二,传感器模组易中毒。传感器中毒是指某些含铅、硫、硅、磷或卤素的化合物可能抑制电化学传感器中的正常化学反应,使甲醛检测仪无法正常工作。而相当多的车内空气含有较多的挥发性有机物,其甲苯半定量总浓度可达甲醛浓度的上千倍。在这样的环境中使用甲醛检测仪,不仅甲醛检测结果不准,还容易使传感器中毒,缩短仪器寿命。
第三,甲醛浓度范围不匹配。GB/T 18204.2-2014的“7.5.5 测量范围和精密度”章节中指出,使用电化学法测定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范围为0.2 mg/m3~5 mg/m3时,重复测量的相对标准差<5%。中汽数据过去3年分析的室温下105款汽车的车内甲醛浓度均小于0.1 mg/m3,并不在0.2 mg/m3~5 mg/m3范围内。因此,用电化学甲醛检测仪测定车内甲醛浓度,结果并不准确。
总结:电化学甲醛传感器不适用于车内甲醛检测。如果想获得真实的车内甲醛浓度值,还是找当地专业的检测机构才靠谱。
以上,是从测定原理层面为大家提供的甲醛检测仪避坑指南。真机实测篇也即将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