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协会
发布梳理
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
四大主要场景
提醒广大消费者
谨慎网络授权
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手机APP存在过度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超过必要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如不同意APP获得调取非必要信息的权限,则该APP无法正常使用。
二是超范围利用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如APP通过正常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却在个人信息未脱敏的状态下超出合理范围使用。
三是未明确告知而收集信息。如APP在收集个人信息之前没有明示。
某些互联网平台通过收集和分析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
如针对同一类产品或服务,平台通过对消费者年龄、身份、历史消费能力等数据进行分析,就同一种产品或服务向不同的消费者推送不同的显示价格。
某些企业为了实现精准营销,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记录等个人信息,在未获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向消费者发送商业广告。虽然有的提示可通过回复短信退订,但毫无作用。
某些企业为追求利益,存在泄露、买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侵害。
消费者要主动学习《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自身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所享有的权利、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及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方式等内容。
根据最小范围原则、公开透明原则、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撤回权、自动决策、个人信息公开等方面关注相关条款,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用法律武器来指导消费实践。
消费者在注册平台会员时,要仔细阅读相关的隐私政策及条款,了解经营者处理个人信息的方式、范围、目的和依据等,养成“非必要不提供”的良好习惯。
建议消费者加强隐私保护意识,当发现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或者利用时,可以选择关闭个性化推送。
消费者要保护好带有个人信息的单据和资料,防止因随意丢弃、使用不当等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如妥善处理未脱敏的快递单据等,应及时销毁,或是涂抹掉关键信息后再丢弃;在向他人提供身份证等重要证件的复印件时,最好显著标识此复印件的用途;一些带有个人敏感信息的电子数据,如证件照片等,建议用完即删或者加密存储。
消费者要积极行使对经营者进行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监督权。当发现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现经营者存在违法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时,要主动向个人信息保护管理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举报,提供案件线索和相关凭证,维护自身权益,有力遏制不法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
记者/任震宇
编辑/裴莹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